-
一、目前國產的葡萄酒市場概況
據(jù)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已有葡萄酒生產企業(yè)500多家,形成了以張裕、長城、王朝、為龍頭的一線品牌企業(yè);以威龍、華東、龍徽、北京豐收、甘肅莫高、寧夏賀蘭山、東北通化股份、長白山、新疆新天等為主的二線品牌企業(yè),他們在產能、技術、設備等方面都已趨于成熟;另有眾多的葡萄酒企業(yè)也基本上具備了國際質量標準,并通過了認證,構成了山東的煙臺、蓬萊、河北的昌黎、懷來、東北的通化、西北的甘肅、寧夏、新疆、黃河古道地區(qū)以及西南地區(qū)的產業(yè)及品牌集群。
目前,國產葡萄酒在傳統(tǒng)終端的市場運營上幾乎完全是中國白酒的翻版,僅僅是比白酒多了一
個夜場渠道。在消費的產品結構上,也多是以中低端的葡萄酒為主。盡管近三年以來中國葡萄酒市場銷量處于高增長趨勢,2007年的葡萄酒市場銷量達到150億元,但是,總體的市場容量及消費比例仍不及中國酒類市場總消費量的1/20,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市場潛力還是有很大空間的! 二、國際葡萄酒形式及進口形式
近幾年來,國際葡萄酒市場趨于飽和,出現(xiàn)供大與求的市場局面;而中國則正處于葡萄酒消費的增長期,已連續(xù)3年增長超過15%,因此,中國市場就成為了國際葡萄酒市場的關注熱點。自2007年起,進口葡萄酒呈現(xiàn)蜂涌之勢,各原產地國的特色形象成為了酒類市場的一道風景線。
目前中國市場中已經擁有了所有國際葡萄酒原產地國家的葡萄酒。據(jù)海關數(shù)據(jù),2007年我國進口原裝葡萄酒20442噸,同比增長了97.7%;進口散裝葡萄酒89313噸,同比增長108.7%。
從剛剛過去的2008秋季長沙全國糖酒會上的進口葡萄酒的參展情況就已經說明了進口葡萄酒的市場增長問題,參展的國內貿易商也主要集中于以上海、溫州和義烏等資本背景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qū),及以珠三角的深圳和中山等地,而長三角的進口貿易商總量要大于珠三角。另外,筆者從將于2008年11月27日舉行的2008廣州國際名酒展暨第三屆廣州世界名酒節(jié)組委會得到的關于進口酒商參展的情況更是驚人,參展品牌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葡萄酒原產地國家。
由關稅等成本費用的降低而導致的進口葡萄酒市場價格下降是進口葡萄酒快速增長的另一個主要因素。進口葡萄酒的形式已從以往的原汁進口改為原瓶進口及原裝橡木桶進口,且市場價格也在不斷走低,市場售價50元甚至更低價格的原支進口葡萄酒已大量充斥市場!
三、 進口葡萄酒的市場推廣形式及問題
進口葡萄酒的概念主要有二種,一種是原產地的原裝瓶進口;另一種則是國外的品牌配以國內灌裝酒的貼牌式品牌進口。此外,目前還有一些為數(shù)不多是國內的品牌在國外酒莊進行灌裝再進口的形式。
目前進口葡萄酒在中國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以貿易公司為主的代理商進行市場運營。產品也多數(shù)是以傳統(tǒng)的裸價形式銷售給中國代理商,而后中國市場的代理商則按傳統(tǒng)的酒業(yè)運營模式以全國一盤棋的模式進行招商推廣,這些情況從諸多酒業(yè)內的媒體廣告中的表現(xiàn)就可見一斑。也有一部分代理商是以開連鎖加盟店的形式做推廣,當然了這就需要代理商要在產品品系和價格體系都相對齊全的產品線。
看起來這樣運做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問題卻恰恰就是在這里面。
首先,很多的貿易商是沒有酒業(yè)運營經驗的,也就是所謂的外行資本。大多是在和國外進行貿易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當?shù)氐暮卯a品,受老外的葡萄酒文化影響,以為酒香不怕巷子深,以為老外認可的好產品中國人也認可,以國際化的眼光評判中國葡萄酒市場;但是,他們往往遠沒有真正理解中國酒業(yè)市場及中國的酒文化特點。此外,資本的持久力更是另一個方面的深層而又客觀實際的問題。
其次,脫離產品的文化背景,缺乏渠道的規(guī)劃,陷入傳統(tǒng)的中國酒式的市場推廣及招商
模式。如同當局得迷旁觀者清一樣,一旦進入了酒類市場的生產和銷售流通的實戰(zhàn)環(huán)節(jié),很多的商家都難以把握市場策略而迷茫,以傳統(tǒng)的中國酒類產品進行市場推廣,往往卻收效甚微。因為葡萄酒現(xiàn)在雖然傾向于大眾消費,但是,葡萄酒消費文化熱潮依然沒有形成主流消費文化,所以,傳統(tǒng)的招商模式難以體現(xiàn)產品的價值,可以說,上萬人參觀的展銷會的效果還不如一場只有幾十人參加的品鑒會效果好。
進口葡萄酒不僅對中國酒業(yè)形成新的替代競爭力量,更是在高端葡萄酒市場對國產葡萄酒形成強勢競爭,在中低端市場同樣對國產葡萄酒市場賴以生存的市場空間展開競爭。
四、本土化的策略思考
適者生存?梢哉f,在目前葡萄酒消費市場快速增長的環(huán)境中,進入中國成功招商是并不難的第一步。以筆者所在的珠三角地區(qū)為例,筆者也曾參與了多家進口葡萄酒的產品推介品鑒會,現(xiàn)場簽單的成功率很高。
但是,如何把產品從國內代理商的倉庫中轉化為國內市場消費價值就有點困難了,因為,至少在目前階段,中國絕大部分消費者對于進口葡萄酒的文化認知,還最多局限于某某國家生產這樣一個差異化的認知層面;加之語言的差異及進口產品的品牌眾多,難以對外文的酒標形成可識別的品牌認知。
眾所周知,雖然葡萄酒不是中國特有的,但是,中國人喝中國產的葡萄酒還是按照中國的喝酒習俗喝下去的,這也是中國的本土的酒文化的特色,但是這種喝法同時也是中國葡萄酒銷量增長的一個因素。
那么,在這種消費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對于那些想長久在中國市場生存發(fā)展的進口葡萄酒,如何能夠通過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忠誠而達到品牌的長久式生存呢?是否也要象國產酒一樣進行價格戰(zhàn)、廣告戰(zhàn)、終端戰(zhàn)等市場游戲呢?
雖然開拓市場的營銷模式多種多樣,所謂營銷無定勢;但是,營銷的本質卻是不變的,即發(fā)現(xiàn)價值、發(fā)現(xiàn)需求、創(chuàng)造價值、滿足需求的過程。
而對于進口葡萄酒而言,其市場推廣的營銷本質則是堅持其原產地葡萄酒文化的價值核心。
我們看到了法國人通過銷售浪漫文化而把他們的葡萄酒帶到了世界各地,但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產地都是可以銷售法國式的浪漫文化的,如以保守而又傳統(tǒng)著稱的英國和德國及其的葡萄酒,可以說每一個葡萄酒原產地的文化都是充滿特色的,因而,最能吸引中國消費者的莫過于是其原產地的差異化文化特性。
因此,在這個方向的前提指導下,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渠道模式。渠道的模式有很多種,但是能夠適應某類進口葡萄酒市場運營商的資源和產品文化個性的卻不多。傳統(tǒng)的商超只是進口葡萄酒的一種生存模式,在企業(yè)的現(xiàn)有資源能夠達到而又低成本的渠道終端也是必然選擇的,但是,那些終端多數(shù)是以銷售產品而非品牌的,因而,能夠展示產品原產地的文化風情的渠道終端才是最具吸引力的。所以,(創(chuàng)造)與原產地的異域風情相關聯(lián)的終端才是首選。
2、 體驗營銷。文化是要有傳播過程才能影響更多的人。如定期的以品酒會形式的原產地文化交流是鎖定忠誠消費群體引導其對葡萄酒文化認識并接受的重要過程,其實銷售進口葡萄酒如同國產酒一樣都是銷售文化的過程。而這也是目前成功率很高的推廣模式。
3、 溯源營銷。溯源有文化溯源與產地溯源二種方式,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體驗異域風情,而是要解開更多的國內消費者對于葡萄酒的未解與好奇,因為,葡萄酒的文化本質不僅在于其是一種酒,而更是葡萄文化的延伸。比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從未見過的如此多稀其古怪的葡萄的品種才是解開國人對于那么多看不懂的葡萄酒的名字的最好理解。此外,到原產地實地考察的文化之旅不僅能夠滿足國人出國旅游的愿望,更是對目標群體的洗腦過程,對于經銷商同樣有效。
4、 數(shù)據(jù)庫營銷。中國的葡萄酒市場及消費文化依然是個處于起步階段的培育過程,由于干紅葡萄酒的口感與中國人傳統(tǒng)的偏甜口感上的差異,使得難以形成忠誠循環(huán)消費。市場是由無數(shù)個消費者有消費行為組成的,所以,首先要那些對于干紅產品和產地文化認同的消費者及潛在群體,要找到他們并影響他們,形成基礎的市場資源,使他們成為消費者和傳播者才是根本,因此,對于在目前階段頗具個性化消費的進口葡萄酒來說,做好數(shù)據(jù)庫是有必要的。而這項工作也是目前國內諸多進口葡萄酒推廣機構的重點工作。
至此,筆者以為,進口葡萄酒應該把握好中國消費者長久以來形成的對于“洋文化”的認可基礎,而只有堅持銷售其差異化文化價值核心的市場策略,才是其長久生存于中國市場的根本,因為,中國市場不缺酒。
電子郵件:zhuyuzeng@sina.com